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可靠性与系统工程科研楼、先进技术科研楼建设项目(先进技术科研楼等4项)
北京,202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可靠性与系统工程科研楼、先进技术科研楼建设项目(先进技术科研楼等4项)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南三街9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内。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9902㎡,总建筑面积92976㎡,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9956㎡,地下建筑面积33020㎡。建筑高45m,地上10层,地下3层,主要功能为教学科研建筑。
设计理念:
尊重校区发展脉络
原有校园规划为“组团式”布局模式,学校建设应遵循现状规划格局,突出中心建筑,延续校区组团式空间布局模式,在空间尺度和空间形态上进一步整合校园空间形态。本项目位于教学科研区,延续了周围地块的组团式布局模式,并在尺度、围合形态方面与建成区相协调,避免尺度差异过大。项目延续场地南侧2号教学科研组团的布局模式及立面特征,沿着沙河校园西侧,在校园西门两侧形成轴对称的视觉效果,增强了相邻教学建筑组团的相关性和延续性,且强化建筑组团行进间的序列感。
构建以下沉庭院空间为核心的绿色生态空间系统
本项目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沿实验室外围设置窗井,中心设置下沉庭院,打造全明地下实验空间,满足实验室采光,通风的需求的同时,为在校师生提供更优质的实验环境。本项目以下沉庭院为核心,通过设置多层级的绿化景观来打造绿色生态的科研组团,同时结合“海绵城市”的理念,实现景观设计的生态化。
创造高效模块化工艺实验室组团
本项目整体将预留的实验室条件分为两类:其中地上安排对层高、载重要求较低、通风要求较高的实验室;地下预留给对层高要求较高,载重要求高的实验室。地上实验室又分为三类,其中首二层层高较高,且增设了楼梯和卫生间配置,可作为满足更多学生使用的公共实验室;3-8 层可根据需求,布置相对来说对层高、载重要求较低的“轻量化”实验室;9、10 层增设了可供各房间分别使用的设备竖井,增强通风能力的同时,又不会占用其他各层的公共空间;地下一层实验室层高 7.5m,地下二层层高 6.3m,可安排对层高、荷载要求较高的实验室。通过以上的实验室纵向分类,实现工艺实验室组团的初级高效模块化划分。
通过大进深布置,有效提高实验室的通用性与可变性,小进深便于布置办公、会议室等空间。内区核心筒部分的辅助用房总体分为平时使用相关部分与实验室工艺相关竖井,将实验室相关部分布置在相对灵活的两侧,以减少两者之间的相互干扰,增加实验室工艺部分的使用效率。同时,在 9、10 层增设了可供各房间分别使用的设备竖井,增强通风能力的同时,也减少占用其他各层的公共空间。
地下实验室区域较大,通过将地下实验室模块化、组团化,将实验室进行分区,分区内设供组团内使用的非工艺相关设备机房,且对应相应的实验室工艺竖井,实现实验室的高效组织。同时,实验室均靠外与窗井或下沉庭院相邻,基本实现全明地下实验空间,满足实验室采光、通风需求的同时,为在校师生提供更优质的实验环境。
坚持现代简约的建筑形态
沙河校区经过多年建设,建筑形态基本协调,整体呈现造型现代简洁、色彩中性素雅的特点。本项目建筑风格坚持现代简约的总基调,同时在“人性化”、“绿色生态”方面有所创新突破;建筑色彩延续“中性色调”和“低饱和度”的特点,避免出现大面积、高饱和度建筑色彩,力求学校整体建筑色彩整体统一。建筑采用浅灰色系,色调中性偏暖,通过建筑构件色彩成为活跃元素,同时增强可识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