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学生集体宿舍、留学生宿舍及学术会议中心
北京,2020
项目位于北京市昌平区高教园南三街9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内。用地北侧为校外市政道路,东北角临近校园北入口及校园道路。南侧为现状学生食堂、西侧为现状学生宿舍。项目建设用面积22676㎡,总建筑面积65076㎡,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9000㎡。建筑功能包括学生宿舍、会议中心、酒店及附属配套设置等。
设计理念:
- 一、对校园规划的再梳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2001年启动沙河校区的整体建设。校园整体规划以2004年规划方案为基础,确定了主要道路交通体系、划分了校园基本的功能分区。规划呈现小尺度、多组团的布局形式。北航于2007-2011年开始建设沙河校区南区教学实验楼以及东区学生宿舍食堂。2012-2017年北航国家实验室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了沙河校区的地标建筑。此时的校园规划与初期规划相比有着较大不同。在校园建筑尺度、整体风格、公共空间等层面有较大提升空间。
2016年,工作室开始参与沙河校区的规划建设,对校园规划格局进行梳理整合,形成“中轴线 + 中心建筑 + 组团建筑”的布局模式。
本项目位于校园西北角的生活配套区,整个区域总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提供了约3900间宿舍,2500余个餐位,可以满足近9000名学生的日常生活。
书院式学生社区
在对整个生活区配套进行规划设计时,设计提出以学生生活为核心的“书院式学生社区”理念,将居住、餐饮、学习、社交、生活功能场景融为一体。 在北京市减量发展的大的政策背景下,地上指标全部用于本项目宿舍居室、食堂等核心功能,将学习研讨、 社团活动、公共服务、体育健身、餐饮休闲等不同功能的空间分散布置于地下、结合下沉庭院、形成宽敞明亮、融合连通、充满活力的多元服务设施体系。
步行优先
设计团队在尊重既有机动车道路骨架的前提下,优化机动车道路布局和车流组织,力求人车分流。设计时强化步行系统规划,仅在区域外侧设置环形机动车道,地下机动车库出入口均布置在地块外围,在组团建筑内部和组团建筑之间实现步行优先。
立体化交通系统
地面以公共广场及步行街串联各庭院、地下空间,以步行街、檐廊串联下沉广场和绿化庭院,共同打造以“立体化步行系统” 串联的公共空间。
二、“书院”概念的延续
项目位于校区西北角,西侧紧邻学生宿舍,南侧紧邻学生食堂,东侧临近校园西北门及次干道。因此,项目设计时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关系,在校园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延续了 “书院”概念,力图打造一组人性化、绿色生态、可持续的校园建筑。
根据学校需求,本项目用地范围内要合理解决包括学术会议中心、酒店、学生宿舍及配套服务功能在内的多种功能需求。设计团队在对周边场地条件进行梳理分析后,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组团+内院+小体量的布局形式
在建筑布局上,设计延续了“组团+内院”的布局模式,地上围绕中心半下沉庭院设置4个相对独立的单体建筑,地下连为一体。设计上通过设置多个小体量建筑,与周边现状建筑相协调,有机的将宿舍功能与酒店、会议中心功能相结合,又做到相互独立。
以下沉庭院为核心的多层级公共空间
设计中将学习研讨、公共服务、体育健身、餐饮休闲等不同配套服务功能围绕中心下沉庭院布置,结合半室外连廊、平台、阶梯形成宽敞明亮、融合连通、充满活力的多元服务设施体系。建筑通过围合、底层架空、错动等建筑语言塑造了连续流动的院落空间,中央下沉庭院结合大量的绿化、小品,营造了多功能,休闲的景观氛围。
灵活多变的功能设计
宿舍、酒店分别采用了不同开间进深尺寸的轴网布置,可以满足酒店客房、公寓、2人间宿舍、4人间宿舍等种功能。并且可以根据实际功能和管理需要,调整不同楼栋的使用性质,满足不同功能需求。
随着北航沙河校区学生数量的增加,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以及学生性别比例的变化,宿舍楼使用功能在未来可能产生变化。灵活多变的户型设计可以适应这种潜在的调整,并使得使用功能可以相互置换。
清晰高效的流线组织
交通流线组织上,在尊重原有机动车道路骨架的前提下,优化机动车道路布置和车流组织,力求”人车分流“。设计充分考虑了酒店流线、会议流线、后勤流线与学生流线、保证了各自功能使用功能的独立。
简洁精致的立面肌理
酒店与宿舍部分立面采用浅米色铝板幕墙,窗单元隔层错动,形成了极具韵律的沿街立面,在保证居住属性的前提下体现理工科院校特点;会议中心采用铝板玻璃幕墙,建筑形体在二层错开,形成东侧主入口檐廊与西侧屋顶平台,体现了建筑公共、开放的属性。
本项目的建成完善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的基本办学条件,为学校师生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为学校开展国际学术会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空间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