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规划展览馆和博物馆群公共空间

北京,2024

1、整体规划

首都规划展览馆和博物馆群公共空间,位于南中轴大红门现代文化艺术组群,规划采用正交轴网,强调南中轴的走势和城市肌理。建筑布局明确、方正,体现自身的独立性。馆群各文化设施,围绕文博合院,按统一网格展开,形成内部的空间秩序。共享序厅沿南中轴布置,与周围建筑和城市道路均留有缓冲空间,形成和城市的良好对话。沿苑墙遗址位置插入斜向景观元素,连接南中轴和大红门公园,与“乐轴”相交,成为城市节点,唤醒地区的历史记忆。

  1. 2、首都规划展览馆——沉浸式的智慧体验仓

首都规划展览馆是国家级博物馆设施,承载着首都规划发展历史和未来的记录。

规划展览馆的主要展览方式,有别于以图片和模型展示为主的传统展馆,以数字化的智慧展示为主要宗旨,强调展览的沉浸型、体验型效果,让观众和展陈及展馆随时发生互动,成为一个可观、可玩、可动的智慧型体验型空间。

规划展览馆满足绿色建筑三星级、健康建筑铂金级设计目标,达到零碳建筑水平,全面提升建筑的安全耐久性,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宜居环境品质,起到对首都规划的绿色建筑、健康建筑和零碳建筑的示范展示作用。建筑采用可自然采光的展厅,运用大面积的开窗和天窗,结合展陈组织自然光线,达到减少人工照明的目的。建筑主体采用钢结构构件,结构材料工业化可再生。同时,屋顶均采用太阳能光伏瓦,将建筑造型和绿色节能有机结合

规划展览馆本身是一座有智慧的建筑,其中数字创意区是一个面向公众展示首都规划的沉浸式体验仓。这里有北京大数据的实时支持,成为具有智慧力和交互力的沉浸式展区。在这里,参观者可以多维度体验首都的建设发展,可以观看首都的沧桑巨变,触摸城市正在发生的点滴,与城市一起感受一天的斗转星移,感受城市的多彩活力。

展馆内设置了一条漫步流线,让参观者在展览中穿梭。主要展区采用全明处理,人们可随时体验展陈空间和现实城市的切换。室外穿孔遮阳板控制室内光线,减少人工照明,呈现新型展陈空间。主要展区不封闭,让人们能够随处感受到体验仓的存在。仓体外围的交互LED显示屏,和参观者随时产生互动,感受建筑的呼吸和脉搏。

首层序厅对称方正,中间贯穿始终的轴线强调北京中轴的城市地位。序厅和悬浮于空中的体验仓形成鲜明的对比,天圆地方,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核。

建筑造型底部采用大尺度UHPC挂板,再现北京城墙的砌筑形态,上部采用阳极氧化铝板遮阳板,一重一轻,象征着北京城的历史和未来。立面和顶部微微隆起,具有张力,暗示着内部体验仓的存在。


3、共享序厅——绿色生态的时空交汇点

公共序厅是整个博物馆群的门户。他位于南中轴和苑墙遗址的交汇点,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和碰撞。

设计将序厅端坐于场地正中,沿苑墙遗址把建筑切分,将两翼降低,从而形成一个平面顺应南中轴、立面顺应苑墙的空间格局。舒缓低矮的两翼成开放态势,迎接八方来客。

经过对重要视点的逐一分析,建筑造型不会对国家自然博物馆和国家级文博设施等各个方向产生压迫和视线遮挡,能够将博物馆群整合为一个整体。

序厅屋顶借鉴中国传统造型,顶部覆盖太阳能光伏瓦,立面采用太阳能光伏玻璃,主体采用钢木结构,形成具有传统意向的现代空间。超大尺寸半透明显示屏沿苑墙布局,形成强烈的空间指引。朝向南中轴一侧三层通高,作为博物馆群的集散和展示空间;朝向自然博物馆和TOD一侧层层退台,成为城市休闲的文化客厅。

从序厅中庭或室外庭院,可以方便到达地下商业,与周边地块相连。


4、文博合院——因博物馆群而生的礼乐共生场

沿着地下时空隧道,可由序厅来到文博合院。这里是因博物馆群而产生的交互空间,也是因礼乐共生而形成的文化场所。

层层平台将阳光引入地下商业,营造出一个舒适宜人的商业空间。

中心庭院面对的水幕荧屏,随时展示各展馆的展览信息。

沿苑墙设置的功能性景观线性构筑物,成为绝佳的展示南苑文化的场所。


5、绿色、智慧的生态园区

建筑全面提升安全耐久性,减少资源消耗。首都规划展览馆可达到零碳建筑水平,共享序厅可达到近零碳建筑水平。整个园区将成为绿色建筑、健康建筑和零碳建筑的示范标杆。

项目以智慧科技面向未来,为功能拓展提供灵活的布局模式。将信息感知与互动反馈、智能化管理、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等技术融入园区每个角落,为多元化的展览、商业提供可能。